1977年7月,邓公第三次复出,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。
同年11月,邓公和叶剑英共同前往广州视察工作,那是邓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“南巡”。
邓公复出后,人们惯常界定的邓公三次复出,分别是在1984年和1992年,但准确地来说,1977年11月才算是邓公第一次“南巡”。
那一次,一个“省尾国角”的城市进入了邓公的视野,历史的创造就此开始。
1977年,叶剑英、邓小平视察广东
无人在意的“省尾国角”
1978年12月,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,邓公发表了“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,团结一致向前看”的重要讲话。
与此同时,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,邓公提出了“让一部分城市先富起来”的重要理论,并一口气列出了十多个城市,第一个就是“深圳”。
这是邓公第一次叫出“深圳”这个名字,也是“深圳”第一次为外界所知。
在此之前,“深圳”在哪儿?很少人知道,提起广东省毗邻香港的地方,人们只会想到“宝安”。
邓公第一次叫出“深圳”这个名字的时候,大家纷纷翻出了地图,拿出了放大镜,经过一番仔细查看,最后要在一个无人在意的“省尾国角”,才会发现“深圳”之所在。
所谓“深圳”,顾名思义,其实就是田间有一条水沟的意思,住在水沟附近的居民以打渔为生,也就成了一个边陲小渔村。
而这就是“深圳”最开始的样子,那个时候,它的面积不过3平方公里,街道的数量一个手指头就数得上来,不过“猪仔街”、“鱼仔街”两条小巷以及一条十字街尔尔,当地居民就住在低矮的房屋内,漫步于狭窄的街道,点一根烟,烟都抽不完就已经走到了街道尽头。
早期深圳
但是一切的一切,在邓公亲口叫出“深圳”这个名字的时候,就开始了改天换地的变化。
1979年1月,深圳市正式设立。
同年4月,邓公向中央提出倡议:“可以划出一块地方,叫特区。”
那办特区搞建设钱从哪里来?邓公说:“中央没有钱,可以给些政策,你们自己去搞,杀出一条血路来。”
就这样,在邓公的倡议下,中央最终决定: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。
1980年,深圳正式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,以往的“边陲小渔村”的面积进一步扩大,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,达到了327平方公里。
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派谁去深圳主持大局?成为了邓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。
办特区,这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,在此之前,并无先例,没有现成的路可走,究竟会遇到什么困难?如何克服?急需一个强心脏的人去到深圳。
这一次邓公又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,邓公选的人名叫梁湘。
邓小平、梁湘握手
梁湘何许人也?他1936年入党,1937年奔赴延安,是从烽火岁月中国走过来的老一辈革命家。
1981年时,梁湘62岁,奔波一生功成名就,已经到了安度晚年的阶段。
但就在这个时候,他接到了中央“到深圳去”的号令。
1981年2月,梁湘正式走马上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,他毅然决然而来,誓要闯出个名堂。
彼时的深圳,较之从前的边陲小镇面积扩大了近百倍,但是仍旧是立于一片荒野之上,在特区的走的每一步,前方都是“荆棘”。
1981年夏,梁湘遇到了第一个难题,也就是深圳市第一座高层建筑——“国际商业大厦”的施工,当时原本已经谈好的基建项目突然黄了。
因为建筑公司的漫天要价,导致项目延期,工地草都长很高了,施工也未能开始。
梁湘听闻后,十分恼火,当即就放下话来:“我就不相信没有张屠夫,我们就要吃带毛猪?”
他急召同事们商谈对策,最终拍板决定借鉴香港的经验,就高层建筑基建项目,面向市场公开招标,最终,一家造价低、工期短且有大型项目施工经验的公司脱颖而出,成功拿下了“国际商业大厦”的项目。
而梁湘此举,让原本一些负责分配施工任务的部门人员深感危机,如果将来所有项目都可以拿来公开招标,那要他们干什么呢,很快,有关梁湘此举的争议四起。
但是梁湘毫不退缩,因为办特区没有现成的路,改革路上遇阻不可避免,为此,邓公曾说:那就杀出一条血路来。
梁湘始终讲这句话奉为圭臬,他成为了冲杀在深圳特区第一线的人,他对同事们说:“改革就是一场革命,不改革就没有特区的前途,只有竞争才能促进改革,特区要率先改革,我们的眼睛看的,就不能仅仅是深圳特区327平方公里的土地,而应是960万平方公里,谁能干就该谁干,就该让省外基建队,还有港澳的建筑公司全部参与投标,谁阻挡特区的改革之路,那就撤掉谁?”
这番话可以说是血性十足,足见梁湘虽已年过花甲,但依然“生猛”。
而也正因为梁湘的坚持,按照公开招标的流程,特区工程进展速度大大加快。
5天盖一层楼,用时16个月,“国际商业大厦”这座20层楼高的深圳市第一座高层建筑就已经建成。
“这就是深圳速度”
1984年,邓公真正意义上第二次“南巡”。(把1977年算作第一次的话,那1984年就是第二次)
那次,同时也是作为建立深圳特区提议者、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公第一次踏足深圳,验收成果。
当天,邓公在杨尚昆、王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陪同下,坐上了开往深圳特区的专列,一路上,邓公好多次掀开列车上的窗帘,眺望窗外已经建成的还有正在建设的高楼。
1984年,邓小平、王震、杨尚昆等在去深圳的火车上
下午三点,以梁湘为首的深圳市领导班子还有各部门负责人就已经严阵以待,在迎宾馆6号楼的会议室静静等候邓公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到来。
三点三十分,邓公一行人终于走进了会议室。一时间,一阵热烈掌声在会议室响起,掌声雷动,大有经久不衰的势头。
包括梁湘在内,见到邓公的深圳同志们,看着眼前那个身材不高,但步伐坚定,身体硬朗的老人,内心激动万分。
大家盼了这么久,总算是把邓公盼来了。
因为建立深圳特区一开始便是邓公提的,特区建设并无先例,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。
大家很想知道,这么多年下来,现在深圳的样子是否符合邓公当初所想?路子走得是否正确?
而对于这一系列疑问,大家心里急需一个裁判,一个领路人,而不论是裁判还是领路人,都唯有邓公足以担当。
那一年,邓公整整80岁。
会议的一开始,没有长篇大论,没有辞藻堆砌,只听见邓公做了一段简短的开场白:“在深圳办特区是我提的,中央批准的,5年了,到底怎么样了,我今天,就是来看看。”
紧接着,梁湘作为深圳市委书记,开始了有关深圳特区近5年来发展情况的工作汇报。
说是5年,而如果从梁湘上任算起,其实只有3年,由此也足见当年深圳特区建设工作的紧迫。
站在特区规划地图前的梁湘,对深圳特区近5年来的建设规模、引进外资情况、办特区前的历史状况以及当前的改革推进情况进行了一一描述。
梁湘说:“1983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较之上一年翻了一番,比办特区前的1979年增长了10倍。”
听到这里,邓小平轻微点了点头。
待到工作汇报结束,所有人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了邓公的身上。
大家都在等待邓公的反应。
霎时间内,会议室内一下子安静下来,因为邓公没有作声,只是点了一根烟。
众人看着邓公的表现,完全捉摸不透邓公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,是不满意吗?每个人的心里不禁打起了鼓。
这时,还是梁湘终于憋不住站了出来,他说:“我们请邓小平同志给我们作指示……”
“你们讲,我听就好。”邓公简单说道。
接着,梁湘又讲了一些有关深圳特区的情况。
邓公就认真听着,不一会儿,恰巧手中的一支烟抽完了,他掐掉了手中的烟,清了清嗓子道:“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,你说的这些情况都在我脑子里,不过不发表意见。”
会议室内深圳的同志们听到邓公这样说,不免有些失望。
时间就这样嘀嗒嘀嗒地过去了,但是他们最终没能等到来自邓公的只言片语,哪怕是批评也好。
一直坐在一边,没有发表意见的杨尚昆同志见状开口道:“小平同志很关心特区,这次来广东主要是休息,相关问题等我们回北京还要吹个风。”
看了看大家,杨尚昆又提议道:“不如我们出去走一走吧。”
邓公听到此提议,当即应声道:“好。”
不得不说还是杨尚昆了解邓公,“出去走一走”的提议正合邓公的意思。
一向最注重走访调研的邓公,第一次深圳之旅,自然不会放过亲自出去走一走的机会。
在当地同志的指引下,邓公来到了当时深圳一个家家万元户的渔民村。
汽车刚一驶入村庄,映入邓公眼帘的就是一排排的双层小洋楼,大家又进到村民家里,只见屋内冰箱、彩电、洗衣机、电子煤气炉一应俱全。
村民介绍说:“自己家人均月收入有四五百元。”
听到这里,邓公不禁诙谐一笑,操着一口四川口音说道:“比我的工资还高呢!”
随行人员纷纷被逗笑了。
离开村民家后,邓公又对大家正色说道:“全国农村要过上这样的生活,恐怕还要100年。”
旁边的同志们听到这里,赶紧插话:“有您的领导,一定会更快的。”
邓公想了想,最终又笃定说道:“至少也要50年。”
说完,邓公又继续向前走去,走在邓公身后的同志们,看着这位个头并不高的老人的背影,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孤勇,历经大风大浪,邓公依然生猛。
如果说当时的新中国是一艘巨轮,那邓公就是这艘巨轮的掌舵者,他面对前方的波涛汹涌,凛然无畏。
富国金融债债券型为债券型-长债基金,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,该基金资产配置:无股票类资产,债券占净值比102.45%,无现金类资产。
视察工作仍然继续着,后来,邓公登上了那座用时6个月建成的当年深圳最高的20层建筑,并自上而下俯瞰了正在建设中的特区。
从高楼下来以后,邓公又坐上了汽车,马不停蹄地前往下一个视察地点,当时梁湘就陪在邓公身边。
汽车经过一处工地时,梁湘指着窗外向邓公介绍道:“深圳大学的校址就选在这里。”
邓公于是顺着梁湘手指的地方看去,并随口问道:“什么时候能建成?”
“等到今年秋天的时候,学生们就可以在这个新校址上学了。”梁湘笃定地回答。
这番话不禁让邓公眼前一亮。
因为实际上顺着梁湘所指的深圳大学校址看去,与其说那是一片工地,倒不如说是荒地、空地更加合适,彼时工地上还连一块砖也没有。
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梁湘就敢说,秋天学生就能上课了。
这在一般人看来,着实不切实际,但是这发生在当年的深圳,反而显得不足为奇了。
梁湘(中)
那一年,深圳的地方财政收入其实并不高,于是,梁湘就决定向银行贷款,他说:“我就是卖了裤子也要把深圳大学办起来。”
后来,事情的发展结果和梁湘在邓公面前说得完全相符,几个月后,那块平地上果然建起了一座大学,即深圳大学。
邓公后来回到北京后,提起这件事,都不禁脱口而出赞叹道:“这就是深圳速度。”
因为有了调查才有发言权,邓公1984年也是在离开深圳后,几天后才在广州亲自为深圳题词:“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,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方法是正确的。”
“大胆地试,大胆地闯”
1992年邓公南巡,第二次踏上了深圳特区的土地。
这一次,在深圳同志的特意安排下,邓公住的还是当年住过的桂园,房间也完全相同,只是重新装修了一下。
一落脚,邓公也依旧说道:“走,出去转一转。”
故地重游,邓公这次最先登上的,依然是当年那座20层的高楼建筑。
一切的一切,仿佛处处透露着相同,但实则处处不同,相较于84年那次视察,92年这一次,深圳已然不可同日而语,而邓公的直观感受也因此被无限放大。
因为当年那座20层的高楼在此刻已经不再“高大”,这一次,邓公登上了53层的国贸大厦。
如果说当年被邓公夸赞用时7个月就建成的深圳大学代表了“深圳速度”的话,那国贸大厦更当之无愧为代表中的代表。
它是在邓公84年深圳之行结束后第二年正式建成的。
因为当年建筑工程招标方式的引进,这座53层楼高的国贸大厦紧跟着拔地而起,中标公司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,直接创下了“三天一层楼”的惊人纪录。
大楼建成后的当天,国际上曾存怀疑的人瞬间闭嘴。
大楼建成后第7年,即1992年邓公登上国贸大厦时,放眼望去,深圳特区已高楼林立,20层以上的高层已经达到了1000座。
纵观全世界,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城市像深圳一样,能在短短十五年就创造这样的奇迹。
而邓公坐在商贸大楼的旋转餐厅内,看着这一片高楼林立的画面,声音都变得激动了起来。
他对深圳的同志们说:“你们有这一片,不是说出来,讲出来的,而是干出来的。”
这一次,深圳的同志们终于等到了邓公这个“裁判”最即时的肯定。
同时也就是在这里,邓公发表了闻名世界的“南方谈话”。
在听到深圳同志介绍说“深圳的经济平均年增长超过20%”时,邓公也不禁感叹:“想不到,深圳的发展竟然这样快。”
当年,邓公一再催促“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”,其背后真实原因之一便是,时机难得,不容贻误。
邓公说:“胆子要大一些,看准了的,就大胆地试、大胆地闯。对的就坚持,不对的赶快改,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。”
也正是基于邓公这样的思想指导,一代又一代深圳人不断地探索股票配资资金批发,丝毫不怕碰头破血流,最终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,让深圳特区这块曾经不过边陲渔村的“试验田”散发了别样的魅力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线下股票配资_线上配资交易_线上配资股票观点